达尔文提出的性选择理论强调个体的适合度受繁殖成功的限制,个体可以通过性内竞争获得繁殖机会,或选择高质量的配偶提高繁殖成功率。性选择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既往研究主要关注鸟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灵长类动物由于寿命较长、繁殖速度慢、群体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在野外长期跟踪特定种群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因此,尽管针对灵长类动物的相关研究非常引人注目,但至今开展较少。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它的社会体系是以一雄多雌单元 (one-male unit, OMU) 和全雄单元 (all-male unit, AMU) 为基本单位形成的重层社会。尽管生活在一雄多雌的社会体系中,雌性可以突破社会结构的限制在单元间迁移更换配偶,在单元主雄替换时发挥主导作用,在群内频繁进行婚外交配并生育婚外后代,积极表达择偶偏好。但是,雌性川金丝猴的配偶选择是否存在基因偏好?如果是,雌性的择偶是基于特定功能基因还是基于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 (以微卫星计算)?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学者们。
近日,口碑好的外围平台体育李保国教授带领的金丝猴研究团队在生态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Ecology发表了题为Social and paternal female choice for male MHC genes in golde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以秦岭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在长期野外调查和种群统计的基础上,基于适应性的MHC基因和中性的微卫星标记研究了雌性川金丝猴在选择社会配偶 (雌性所在OMU的主雄) 和遗传配偶 (子代的生父) 时的基因偏好。
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选择的社会配偶具有更高的MHC杂合度,微卫星多位点杂合度和微卫星多样性,且雌雄间MHC基因相似度更低。同时,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拟合多个遗传变量和雄性年龄发现,MHC相似性低的雄性更可能与雌性形成社会配偶对。这表明雌性川金丝猴在选择社会配偶时支持“遗传互补”、“杂合子优势”和“多样性优势”假说。而雌性在选择遗传配偶时则偏好与自身MHC基因中度相异的雄性,与“中度遗传互补”假说一致。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MHC和全基因组效应均影响雌性川金丝猴的配偶选择,且不同情境下雌性会表达不同的择偶偏好。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非人灵长类动物性选择的相关理论,推动我国行为生态学研究进一步发展,为更好的保护川金丝猴这一濒危物种提供理论依据。
图 社会配偶对与随机配偶对MHC相似度的比较(a),社会配偶和随机分配雄性的MHC杂合度(b),微卫星多位点杂合度(c)和微卫星多样性(d)的比较,遗传配偶和随机分配雄性微卫星多样性的比较(e)。
Molecular Ecology (IF = 6.622) 为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主要发表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解决生态学、进化、行为和保护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口碑好的外围平台体育张培副教授和张冰祎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培副教授和李保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mec.16932